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年02月26日 18:21
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新时代马院建设发展方向,紧紧抓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大机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好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和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在党建工作、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谱写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的进行曲。2023年,获批首批河南省高校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坚持党建引领,增强高质量发展向心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党建引领、融合发展、特色示范、共创共建”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加强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深度推进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融合发展。先后出台了《党委会议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实施办法》《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文件,以制度建设强化干部队伍管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动能。
建立健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强化学思践悟,有效推动领导班子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际成效。先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进一步筑牢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凝聚奋进之力。
认真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党政联席会,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强化,确保马院正确发展方向。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根本要求,自觉肩负起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把抓好党建作为党委工作的最大政绩。
以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纪委。大会提出“一领航三提升”四大工程,明确学院今后五年的发展路线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肃科级干部换届纪律,换届换出了新气象,提振了精气神。
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以“头雁效应”推动小支部展现大作为。学院党委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党支部先后获批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4个党支部先后被学校评为“样板党支部”;“铸魂育人先锋”获校级党建品牌。
二、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建设推动力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始终把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摆在突出位置,以“八个相统一”引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强化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不断开创思政课教育教学新局面。独立设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和“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课程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校党委育人品牌“灵兰之约”围绕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开展专题研讨交流。
2017年以来,获批教育部教改课题1项,省级教改课题6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成功立项河南省继续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荣获省级教学比赛奖18项,厅级奖8项。
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深入实施“大思政课”建设工程。成功举办“十校联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 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集体备课会”“新时代医药类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研讨会”等学术会议,持续增强马院学界影响力。
2024年暑期,选派15名教师参加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行走的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拓展实践教学新路径。
三、坚持引育并举,增强教师队伍胜任力
学院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六要”要求,牢牢抓住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坚持引育并举,培优补短,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持续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业务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以来,先后引进“双一流”高校优秀博士10人;引进优秀硕士20人,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拥有河南省思政课教指委成员2人、仲景教学名师1人,青年仲景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思政课教师2人,河南省教学标兵4人。2022年,获批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张会萍工作室。
四、坚持科教融合,增强学科发展引领力
学院积极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中原特色和中医药特点,展开学科凝聚和科研攻关,开展有组织科研,展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使命担当,同时不断强化“科教融合”支撑反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2017年以来,学院承担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各类省级课题28项、厅级课题23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6项,厅级奖8项。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有3人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3人被评为省级优秀研究生干部,2人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和省级文明学生,主持“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1项,1人荣获河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决赛金奖,8名毕业生攻读博士学位。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持的“杏林丹若坊”工作室受到教育部、团中央表扬。
五、坚持服务导向,增强智库品牌影响力
学院把理论宣讲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不断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学院负责管理的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中医药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先后入选首批河南省新型特色智库和新型高校品牌智库,多项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肯定性批示,社会服务影响力不断彰显。
张会萍、刘金鸽、谭备战等多名老师面向社会各界积极宣讲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党的创新理论,覆盖人群近万人。
学生宣讲社团“初心”学习社充分发挥以学生带动学生的朋辈教育优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开展理论宣讲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成功搭建起了马克思主义走向青年学生的桥梁,先后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河南省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等称号。
2024年,学院青年教师张梦露团队获批河南省高校青年宣讲名师工作室(培育),陈建威入选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委首批“党课开讲啦讲师团”成员。
新征程初心如磐,育新人使命在肩。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为契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致力于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阐释的坚强阵地、“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示范基地、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高地,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走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学校“双一流”创建作出新的贡献!
(编辑:李鹏蕾;审核:李鹏蕾,陈建威,蔡信强)